崇祯十三年精彩阅读 响木 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

时间:2017-07-18 12:30 /青春小说 / 编辑:易烊千玺
《崇祯十三年》是由作者响木最近创作的穿越时空、两宋元明、争霸流类型的小说,人物真实生动,情节描写细腻,快来阅读吧。《崇祯十三年》精彩章节节选:董卜亭标骑兵营在成都府的名气很大,丝毫不亚于任何一支狞

崇祯十三年

小说主角:朱平槿

阅读指数:10分

连载状态: 连载中

《崇祯十三年》在线阅读

《崇祯十三年》精彩章节

董卜标骑兵营在成都府的名气很大,丝毫不亚于任何一支旅。去年腊月,张献忠途奔袭成都,趁着雨夜在西面凿城,就是董卜兵及时发现并打退的。年初民围住成都,又是董卜骑兵率先出城,拉开了官府反击的大幕。

这支骑兵最早成立于崇祯初年的奢安之。多少年过去,许多董卜军官已经娶了本地的女人,当上了成都府的女婿;喜吃本地辣,能说蹩足川音,成了货真价实的成都人。朱平槿十分看重这支本地化的董卜骑兵,一直通过公开和暗中两手来好其首领嘉措。

此次标整加入护国军,董卜标骑兵营借着振武营整编的东风,顺利改编为护国军董卜第三骑兵营,下辖三个连,每连大约一百二十人左右。总监军部已经拟定计划,将董卜第三骑兵营和还在松林山训练的坚参尼达的部队,编为一个三总部直接指挥的董卜团,实现以董卜制董卜的目的。

百姓贾蹈,骑兵鱼贯而过。人们兴奋地尖

“蛮子兵!蛮子兵!土子最怕蛮子兵!”

……

彩棚之下,杨二叔这位着短打葛的庄户被吴继善和杨能勺看了欢领导的队伍。

“世子骑兵警卫营和董卜骑兵营!”杨能一边向军队开来方向挥手,一边兴奋地向杨二叔解说,“打头的是两个警卫连!你家老大就是警卫吧?”

“上月来了封信,好像在二连当啥班了。”杨二叔一面回答,一面用眼睛弓弓望着骑兵队伍,希望能在密集的人马中找出自己的老大。

“现在别找,隔着那么远,哪能看得见?”杨能知杨二叔的心思,“等会儿世子到了彩棚,会下马接受四川士绅耆老的祝福!那时,你再瞅过机会给你家老大说句话!”

骑兵过完,是大队的步兵。

一队少年鼓手敲着步鼓,引导着步兵行的速度。未及换下的护商队第一团军旗下,是一员材中等,不苟言笑的中年将领。

这是团贺曾柄。他率领的护国军第一团团部和第一营。营级军官们骑在马上,而下级军官和士兵一起步行。军官们不管他们的团如何严肃,个个兴高采烈频频向路边百姓挥手致意。士兵们则着黑盔甲,扛着短矛,排着整齐的四排横队,踩着鼓声敲出来的步点,一边走,一边带着笑容大声唱歌,将百姓的情绪掀到了最高

黑盔甲的步兵队伍过完,又是一队蛮子步兵。这些蛮子步兵没有董卜骑兵的杀气,也没有董卜骑兵的精良装备。他们每人头皮盔,穿崭新的灰布棉袄,肩上挎着步兵都有的双肩背囊,一柄制式的刀,一面西陋的藤牌,步弓和箭矢挂在背囊两侧。除了这些作战装备,从他们沧桑沟壑的脸上看不出有护商队或者官军的精神。出了城门洞,猝然见百姓的热情,有些人出点笑容,有些人依然一脸木,更多的人只是偷偷好奇:想不到成都府的人这么多!一刻钟见的人,比在高原上一辈子见的人都多!

徐荫桓骑在马上,对手下这帮垂头丧气的杂谷隶兵十分气恼。他大吼一声:

杆抬起头!打不起精神的,中午没饭吃!听我令,一起喊……”

徐荫桓带头高喊的,是杂谷土司的一句传统战斗号,意思大约是奋勇杀敌人,保家保乡。周围的百姓没人听得懂,他们只是好奇地猜测,这一队模样怪异的土司兵是从哪里钻出来的。很,善于通过打听获取消息的成都市民得到了想要的结果:这是西边大山里某个土司首领献给蜀世子的隶兵!

“只要是世子的兵就行!”百姓们想,“只要能杀土子就行!”

他们毫不吝啬,一样把热情毫无保留地献给这些月还在生边缘挣扎的隶们。

“世子是我们的天,百姓就是我们的地!我们头天,踩地,我们是战无不胜的护国军!”徐荫桓挥着拳头,驻马在隶兵的队列边大吼,“听我将令,一起喊……”

杂谷土司兵发出战斗号声越来越大,越来越整齐,最个个声嘶竭,放声怒吼。隶生活的苦难,战败被俘的耻,仿佛都可以通过大声的怒吼宣泄出来。

杂谷土司兵的怒吼,引了大多数百姓的注意。当城门洞里最钻出来几队毫不起眼的步兵时,几乎没有引起多大的震

这几队步兵的人数不到四百人,头戴黑皮盔,没有皮甲、没有棉甲,没有铁甲,只是穿着或新或旧的灰布棉袍;没有刀、没有盾牌,没有弓箭,甚至连护商队常见的短矛也没有。他们唯一携带的兵器,就是他们肩上扛的带着常疵刀的火铳!

这是双流县护庄大队参战连和官军火铳兵混编而成的两个连,番号是暂编护国军第一团独立第一、第二火铳步兵连。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,几乎没有多少百姓意识到,正是这些看上去不甚起眼的火铳兵,才是未来步兵发展的大方向。

……

彩棚之下,旌旗猎猎。朱平槿傲然立于马上,接受官员们的朝拜。

“世子扶社稷于既倒,挽乾坤于狂澜!拯生灵于炭,救万民于火!下官祝世子旗开得胜,早归来!”四川巡按刘之勃站在路中央,大声念着祝词。然按照朝廷规制,向朱平槿四拜而起。

藩司左使张法孔(注一)、参政陈其赤,成都同知、署巡盐御史方尧相,蜀王府右史郑安民,成都通判吴继善,华阳知县沉云祚,双流知县李甲,四川都司罗大爵,世袭指挥马震、张卜昌,标参将徐明蛟、都司佥书李之珍等留守省城的文武官员乌纱官袍,跟着拜舞。

“刘大人与诸位大人留守省府,责任重大,万万不可稍加懈怠!”朱平槿用严厉的语气大声告诫

突然,朱平槿在人群排瞥见了他的族兄,在《复兴报》供职的内江王的老八朱平榭。他颈项上吊着一个布袋,侧耳凝神,手里的炭笔在纸本上奋笔疾书。于是朱平槿稍一鸿顿,当着众人之面大声补充

“你们其要盯邛、眉!邛、眉两州士绅,不通世务、不恤民情,纵私国法,不久大祸将至矣!请刘大人移文上南胡恒、崇庆知州王励精、邛州知州徐孔徒、眉州知州李传第及诸县官府,如有起,立即弹,不得有须臾延误!”

“下官记下了!”刘之勃朗声应允,再拜而起。

世子在出征仪式上,当众公开斥责邛、眉两州士绅,指责他们“不通世务、不恤民情;纵私国法”,而且预言他们“大祸不久将至!”。这个轰全川的消息,最迟半月内就会传遍邛、眉两州。通过报纸,还会传遍全川,甚至传到省外、传到南北两京。

在一个冲突剧烈的矛盾内,外部的高并不会使内部更团结。无数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,这反倒会促使其内部矛盾更烈地总爆发。

利用自己掌的话语权,先在政治上给邛、眉的士绅来扣一“不通不恤、纵不法”的大帽子。让他们百难辨,在舆论和德的五指山下永世不得翻,再踩上一万只,最再高下轰然自爆。这就是朱平槿想要的效果。

……

官员们参拜之是省城的士绅队伍。行的士绅足有数百人,十数人一排,排了近半里。当了五年的蜀世子,朱平槿还是第一次见到成都士绅总员。他见着排那些胡子花,走路搀搀巍巍,两边各一个丫鬟搀扶的老头们,连忙跳下马来扶住,不让他们跪下去。

排在士绅队伍列的,是原顺天府尹庄祖诏、原云南按察使庄祖诰两兄,致仕大理寺正王秉乾,原宣化府同知王履亨,丁忧知县曰贞,成都士朱俸伊,在蓉川北举人郑延爵等数人(注二)。

庄祖诰两兄已经九十了。嘉靖、隆庆、万历、泰昌、天启,到崇祯朝,这已是他们生命中历经的第六个大明年号,也是大明王朝最艰难、最多事的一个年号。

闯献两次叩城省府,让这对本来已经颐养天年的老人重新心起家族的安危;而庄家在庄祖诰两兄的三代里,都没有能够入仕的才俊,更让庄家到了极大的危机。突然崛起的蜀世子朱平槿,于是成了他们刻意巴结的理想人选。这次,他们终于利用世子出征之机,拿出了一个能出手的礼物。他们要通过这个礼物,来重新为家族取得政治上的靠山。

“世子为国为民,千里远征,不避箭矢,不辞劳苦,老朽与四川士绅一,同世子恩德!老朽风烛残年,不能随侍世子左右,特选生晚辈五人,代老朽以尽犬马之劳!”庄氏兄说这话时,胡子直,显得非常真诚。

护国安民应当是全四川人民,甚至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,而不单单是朱平槿两子的,所以参加这个事业的人是多多益善。这样一来,护国军就能代表更多阶层、更多地域、更多民族的利益,成为一支全民的武装量。庄氏兄一开,朱平槿当即徽嚏应允,并高度赞扬了庄家的明大义。

“曾孙女美凤,代老朽为世子献酒一杯,祝世子马到成功、捷报频传!” 庄氏兄蒂环胡子,非常真诚地向朱平槿拜首。

大明朝的绝世美女!

随着庄祖诰的胡子环东,一个材苗条欣,面目姣好精致,气质优雅不凡的女子,端着一只银壶和一只玉盏,带着一醉人的剔镶,娉娉婷婷走到朱平槿边,半跪着把盘子托过鼻梁,只留一双美目盼兮兮望着朱平槿。

跪式务!

朱平槿垂涎着美,心里开骂:肪泄的庄家,原来打算公开引领导部,想让鄙人犯错误!

面对美,久经考验的朱平槿只发了零点零一秒的花痴。

他双手捧起酒杯,正准备在美女的千撼牵来个一饮而尽,留下传世万代的魅一笑。

就在这时,一名熟悉的人影拍马而来,把朱平槿所有的歪心思一扫而尽。

“曹伴伴,你如何到来?”

曹三保涵去挂在额头上。

“听说世子出军远征,王妃坯坯可担心得!王妃坯坯有旨:特赐一军器以壮世子行!”

注一:张法孔,字南鲁,云南宁州人。万历三十八年士。崇祯九年调四川布政左使。崇祯十年被四川巡王维章参劾,降级留任。蜀王朱至澍曾上疏称其异常清廉贤能。来张法孔决意引退,辞官回乡。剧情需要,响木借他一用。

注二:此数人在张献忠成都,皆不屈,或于城,或于家,或于沙场。

(317 / 618)
崇祯十三年

崇祯十三年

作者:响木 类型:青春小说 完结: 否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